扬帆创投微信小程序
更聚焦的出海投融资平台
精准高效领先的融资对接服务
微信扫一扫进入小程序

社交都有一个动力,现实里为什么你要交朋友?

以下文章来源于威观互联,作者徐嘉威,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扬帆出海欢迎行业优质稿件投稿。

五一终于有时间停下来,远离喧嚣和事务层,静下来思考小结。前两周有个朋友问我觉得人为什么要社交,为什么要交朋友。重新引起我对社交的一点思考。

 

人为什么要社交?
 
社交都有一个动力,现实里为什么你要交朋友?虽然每个个体社交动力都不一样,但有很多相似性,并且社交的动力和年龄段、性别、社会阶层、城市乡村都有直接关系。
 
从人群属性来说:越年轻、越边远(比如三四线城市)、越悠闲(比如工作不那么忙,生活比较多自己的时间)的人群社交需求越旺盛;越忙碌越一线的人群,社交需求越小,因为没时间社交,更追求社交的效率和有效性。
 

图片


用一个量化刻度的假设来解释,如果每个人每天空余时间5小时的话,能深度维护的关系链是50人,那么一线城市的忙碌率较高,每天空余时间只能有1小时,所以一线城市用户一天只能维护10人的关系链,而四五线城市人群或者大学学生一天的空余时间能够有10小时(晚上都是夜猫子),所以每天能辐射的关系链为500人,因为空余时间的无聊或者又更多时间探索,让年轻人或拥有更多空余时间的人线上社交需求更多;社交与群体可支配的空余时间正相关,越忙碌的越追求社交的效率和有效性,越空闲的越追求社交的多样性(娱乐化、同好、打发无聊时间等)。
 
人的社交不一定都是有目的,但都是有原因的,目的只是某一类型的原因(目的是强主观意愿,原因未必是强主观目的)。
 

图片


社交的原因很多都会说因为喜欢交朋友,尤其是原本外向的人;

无聊时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打发无聊时间的选项很多,可以游戏,可以社交,可以健身,可以看书等等,打发时间不一定会用社交方式,但社交的其中一种原因是打发时间;

还有目的性社交,比如Linked in,为了扩大自己在某一个行业内的影响力;

比如微博,吃瓜八卦的天性;

比如认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比如共同喜好,或者针对某类问题的解决和经验的交流(比如装修论坛,宝妈交流群等等);

还有婚恋交友为目的的;

当然还有荷尔蒙社交,因为是基础人性,所以也很多做的成功的产品例子。
 
做社交第一件事是想清楚目标用户社交的目的或者原因,是哪一类用户画像的人,来解决哪一类问题。
 
社交的分类
 
通常社交分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有人把陌生人社交等于荷尔蒙社交,觉得其他非荷尔蒙社交都基本做不起来,但我不认同。

我认为荷尔蒙社交只是陌生人社交里其中一个子类目,我认同社交要符合人性,但不认同人性只有荷尔蒙,从马斯洛需求里,荷尔蒙只是最低级也是最基础的生理需求
 
现在国内的社交平台因为微信做的太好了,其他产品只能做补偿社交,但全球来看社交平台还没有到完全竞争的阶段,反而还是一个新的更迭期,因为现在大多数社交平台只有综合社交平台和以荷尔蒙为首的陌生社交平台,从荷尔蒙到综合社交平台,中间依然很多真空地带。
 
图片
(做个简单的图,比较直观)

01 荷尔蒙社交
 
现在我们看到的比较成功的社交产品,类似陌陌,探探,tinder等大部分是荷尔蒙社交或者婚恋目的社交产品,这类社交产品依然是围绕最原始的人性,因为最原始的人性最简单,最刚需,满足起来已经有基本定式,所以即使很多初创公司按这类定式都能做到一定营收保持活下去,逻辑定式直截了当,所以做起来有营收的概率大。
 
但这类荷尔蒙的陌生社交产品,因为是满足最底层的人性,所以很难向上兼容,只能在底层需求里做流量生意,这就是为啥即使功能类似,陌陌也无法变成微信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平台本质难向上兼容。
 
图片
 
荷尔蒙社交是现金流生意,荷尔蒙社交有周期性,个体的不可持续性,以及粘性不足的缺点,类似地铁站逻辑,多少人进站,无论做了一小时地铁还是两小时地铁,最终都会全部出站,荷尔蒙社交核心是让这些进地铁站的人都能在周边的商铺里买买东西,人走了钱留下,终有一天坐地铁的人会买车,或者坐公交,或者搬了住处不在坐这里的地铁,但没关系,依然还会有新的人做这一趟的地铁。
 
图片

所以不可否认荷尔蒙社交在用户群平均生命周期未必很久,但坐地铁是一种基建,有它的刚需在,并且因为流量足够,现金流商业模式也充足。适合作为生意看,也很多人选择了这条路,并得到不错的回报。
 
荷尔蒙社交是陌生社交里一个子类目,但受限于向上兼容的属性,以及社会发展越完善,对精神需求越强,荷尔蒙社交能够成为一条生金蛋的大鱼,但很难成为鲸鱼,当然看各自选择追求的是什么。
 
02 非荷尔蒙社交
 
非荷尔蒙社交难度比荷尔蒙社交大,因为荷尔蒙社交已有公式,而非荷尔蒙社交需要进一步切是非荷尔蒙社交里具体哪一个类目属性,要切更具体的用户画像和动因。区别就像做一道有公式的数学题,能够得出具体的答案;和推理出一道公式,能解答出更多数学题的区别。
 
非荷尔蒙社交里能进一步细分,看选择的非荷尔蒙社交是具体哪种用户画像和动因,如果是兴趣、具体某种爱好等,可能进入具体的垂类赛道,但如果选择的动因和用户画像足够普遍性,那这条路依然有很强的真空地带,选择好满足动因的本质,做好延展性的弹力设置,以便可以向下兼容。
 

结论:


与荷尔蒙社交相比,如果有清晰的用户画像和路径,非荷尔蒙社交的延展性、意义、话语权和价值是远远大于荷尔蒙社交的,并不可同日而语,劣势是没有荷尔蒙社交变现快,商业化速度更慢,鲸鱼养大的时间比鱼养大的时间长,前提是切对路径。

 

陌生社交→荷尔蒙/非荷尔蒙;非荷尔蒙需确定用户画像、满足哪种人性→选择综合型、普适性、可延展性的用户群体,可诞生鲸鱼级的社交平台;荷尔蒙→有现金流,赚钱快,模式成熟→难破圈,天花板明显,难向上兼容。

 
03 熟人社交
 
熟人社交的产品偏重的其实不是社交,而是工具,这个定位想清楚了,对熟人社交产品的理解就更清晰。
 
因为是工具属性,非社交属性,所以工具属性的本质是去中心化,它做的核心动作是还原已有关系链,提升效率。类似微信、whatapp,本质是工具,并不是社交。


熟人社交产品第一决定要素不是功能,而是时机。

 
现在出一个和微信一模一样功能的产品,也是对微信毫无威胁的,因为熟人社交的关键是熟人关系链沉淀,当大规模群体的关系链已经迁移到一个熟人社交平台以后,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在做大规模迁徙,这正是熟人社交的魅力所在,护城河是关系链和时间,即使砸钱,砸资源,抄的一模一样也无用,这是为什么这么多大厂想做熟人社交,当下也很难再有超过微信的社交产品,上一次大规模迁徙的时间已过,下一次大规模迁徙的时间还没到。
 

图片


什么时间是大规模迁徙的时间呢?微信的崛起很关键的大前提是那个时候是非智能机往智能机迁移的时间点,硬件的改变是关系链大规模迁徙的关键节点,在每一次硬件改变都会有一次关系链迁徙,比如2000年电脑刚在中国兴起,站长时代来临,网站层出不穷,阿里腾讯在那个时候兴起;微信也是在智能机更迭的时间点兴起,线下搬到线上,线上搬到移动端,这是大环境,微信的关键是这个时间点踩得对,然后才是产品体验的极致,如果时间点不对,比如现在国内已有微信,又还没到下一个硬件迭代的时间点,现在体验做的再极致对微信都不会有撼动根基的威胁。
 
国内什么时候会对微信有威胁呢?下一次硬件更迭,如果不用手机了,基建都换了,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大的变革期。所以如果在国内想做熟人社交,如曾国藩所述四字,静待天时。
 
但是,这个世界有趣的地方是,过去,现在,未来,是同时存在的。
 
社交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的?

这又是社交赛道讨论最多的问题,我只浅谈个人看法,我认为社交是中心化的。
 
社交不等于社交产品,这是两个不同维度的问题,常有人将其相等。社交的本质是关系链,关系链的本质是中心化,比如在微信里,微信产品的理念是去中心化,但是,你的微信群总有活跃的群和沉寂的群,你的朋友圈总有活跃发动态的和不怎么发动态的,你的常联系好友里总有亲密的和疏远的,这是因为关系链本身是有中心化的,区别是中心化程度不同。
 

图片

 
关系链是中心化的,同时,每个人有多条不同维度的关系链,比如家人,同事,朋友,同学等等,不同维度的关系链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从属关系是怎样的,就是社交最大的变数,将不同的关系链用不同的结构组建起来,呈现出来的产品就截然不同
 
微信不同的群之间关系是平等无差别的,所以它主打的逻辑是去中心化,回到上面的理解,因为微信的本质是还原熟人关系链,本质是工具属性,处理关系链的逻辑是扁平的,这个结构设计对于熟人关系链而言很友好,谁和你熟悉,谁和你陌生,是你的关系,和平台无关,平台也不会做官方引导,只做功能,做工具,帮你更高效的管理已有关系链。
 

社交是中心化的,关系链是中心化的,但社交产品可以是去中心化的,也可以是中心化的,甚至可以是既有中心化部分又有去中心化部分,关键点取决于这个产品如何处理不同关系链之间的结构关系。(会不会有点绕。。但理解下应该也不难理解)

 
比如与微信截然不同的微博,微博是中心化的,它的核心资产是大V、公知、官方组织、各类名人,是绝对中心化的,最初的微博只是社区,但现在的微博随着多维度轻度关系链的搭建,是可以属于社交产品的(社区和社交是有区别的,这里不累述)。
 

图片


微博的结构是典型的中心化结构,大V创造内容,草根消耗内容,大V是内容诞生者,草根是内容消耗者,无论草根是夸奖、吐槽、争论都会在微博内围绕大V的内容开展,所以无论顶还是踩,平台都是受利方。
 

微博的结构是中心化的牵引结构,是圆心圆点结构,在平台中每天有很多圆心和圆点同时活跃。微博里圆与圆之间关系不一,虽然都是中心化结构,但彼此之间有从属关系,有平行关系,比如粉丝和明星圈子的从属关系,比如明星和明星圈子的平行关系等,此处不累述。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还有一个关键点是,非中心人员有没有可能可能破圈成为新的中心,破圈路径设计和数量比例也是去中心一个衡量指标。
 

回到问题,结论是关系链是中心化的,定好关系链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关系链间不同的组合方式,就是能诞生不同社交平台最大的变数和关键。
 

所以,社交是中心化的,社交产品不一定是中心化的,取决平台将无数中心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草根有没有破圈成为新中心的可能。

 

社交的关键点在架构的顶层设计
 
想清楚社交的本质是中心化以后,再进一步往下推就是社交架构。就是上面说的不同中心化关系链之间的结构关系、聚焦在哪些类型的关系链、只有架构设计订好了以后,战略层才算想清楚了,才会到具体的产品体验、功能、团队、管理等事务层的问题。
 
社交关系的顶层结构不是凭空拍关系链的从属关系,要回归到人,回归到历史和社会结构。
 

图片

 
架构设计和社会结构息息相关,前面说过熟人关系链还原的是已有关系链,而陌生关系链是新建立的关系链,在线上虚拟世界里,建立一套社交结构,建立自己的身份定义,可以和现实社会重叠,可以是全新的人设定义,就像盘古开天地后,你是造物主,你想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结构,是原始部落的部落领袖+部落成员的从属关系,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还是宋朝的二府制?
 

互联网的社交是弱化非互联网时代的中心化结构,重建属于互联网时代的中心化结构的过程。

 
社交在于人、关系、内容;目标用户画像是谁,用户间的关系链是怎样的关系链(粉丝?明星?同好?),谁产生内容?内容和关系链之家是什么关系?
 
比如微信,微信朋友圈的内容不是因为有优质大V创造优质内容,用户是因为人而去看内容,哪怕这个内容没有意义,而知乎相反,知乎是因为优质内容而被消费,所以人和内容和关系链之间什么关系。关系链越熟悉越稳固,对内容本身优质性权重越低,反之亦然。
 
中心化与非中心化用户的比重和从属关系,如金字塔结构,顶部大V创造优质内容,中间层的粉丝、媒体、后援会等推波助澜,底层的散户吃瓜围观,这是一个类型的结构。当然还有平铺圈层结构,橄榄结构等等。
 
目标用户和群体关系链的画像建立后,怎样的路径可以让一个新用户快速进入一个中心化的圈层,并被这个中心化圈层管理带动起来;一个优质的可创造内容的用户,通过怎样的路径能够创造自己的中心化圈层,一个草根通过怎样的路径可以破圈成为大V或者红人。
 
一个小圈能够通过吸收更多观众互动成为越来越大的圈子,一个能创造优质用户的个体能够有途径通过优质内容快速建立新的圈层,良性循环,平台的社交影响力越大,这是顶层架构设计时的社交结构图,从属关系,破圈路径等。
 
社交的核心是背后的拓扑网络结构的设计,社交平台的架构是要选择哪一种拓扑结构。
 
图片
 

在处理不同中心化关系链时,是用集权中心化实现,还是分布式中心化,还是完全去中心化,当架构设置好后,除了架构稳定性之外,还需要考虑是否会缺少外部熵,导致整体熵增明显,带来混乱的无序性;
 

架构设计是否做好对冲,内部熵减加强结构化,外部熵增加强无序带来的创意和有利变量。

 


架构设计就像数学公式,没有可套用的公式,这是推演公式的过程。线上社交就像一个全新的社会,设计社会结构时,不用为了创新而创新,社交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就像社会结构,回归历史,看历史上的社会构造方式,以史为鉴不失为一种破局路径,历史总是重复上演的,换了表达方式和科技,本质却从未变过
 
社交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社交,都依旧有很大空间在,功能本身只是术层面的表现,不盲目累加功能模块,而是每个功能模块背后的逻辑能寻得到根源,社交的外行看表面功能,社交功能大多相同,但为什么上这个功能,背后设计的核心逻辑才是最关键的不同点,正如微博、绿洲、陌陌等那么多社交产品的功能太多相似之处,但那只是表层的皮,核心区别还是内在逻辑,倾向逻辑,算法逻辑,关系链架构设计等,那才是冰山下的关键。
 
嗯,今天先写到这吧。

文章作者:徐嘉威

版权申明:文章来源于威观互联。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扬帆出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扬帆出海官方立场。因本文所引起的纠纷和损失扬帆出海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若转载请联系原文作者。 更多资讯关注扬帆出海官网:https://www.yfchuhai.com/

{{likeNu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前往扬帆出海小程序完成个人认证
认证通过后即可申请入驻
扫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号:yfch24
扫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号:yfch24
APP
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扬帆出海APP
扬帆出海APP
微信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关注扬帆出海
专注服务互联网出海!
出海人
社群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与10万+出海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