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创投微信小程序
更聚焦的出海投融资平台
精准高效领先的融资对接服务
微信扫一扫进入小程序

2024年12月,智谱AI与阶跃星辰完成新一轮融资,OpenAI举办马拉松式新品发布会。但从业者肖琳对年底融资和新产品发布不再感兴趣,反倒是几个月前一张关于大模型新增用户留存率的网传图片成为她的“年度记忆”,尽管她认为图片数据不可靠,但这契合了大家对大模型行业的焦虑情绪。

摘要

 

2024年大模型行业遭遇寒风,从技术预训练减少、招聘需求下滑、薪资增长受限到投资人信心动摇。在读硕士张楠楠担心未来就业和薪资受影响,猎头凯文发现大模型岗位减少30%-40%,求职者涨薪诉求难谈。投资机构分析师陈琳发现投资人担心头部大模型创企估值过高,朱啸虎也表示机构不敢投大模型。

 
2023年大模型行业火热,王慧文等投身创业,大厂也纷纷发布大模型,“做中国的OpenAI”成热词,投资事件数量大增。但2023年中旬,王慧文因创业压力确诊抑郁症,美团收购光年之外,行业开始讨论大模型是否沦为巨头游戏。机构预测2024年大模型将面临技术炒作消退、成本上升、监管增多等考验,从业者经历现实困境,如投资人因模型功能不及预期减少投资。

 
大模型发展依赖先进算法、海量数据和庞大参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OpenAI的GPT系列模型训练成本高昂,国内公司难以效仿其不追求ROI的“暴力美学”。目前行业共识是卷应用,通过大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赚钱,但大模型应用落地困难,如出门问问CEO李志飞感叹行业过于乐观。

 
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多位从业者认为字节将成为赢家之一,创业公司方面“六小龙”可能活下来一到两家。百川智能CEO王小川预测未来国内大模型市场第一梯队或仅有五家,大厂主导,小型创业公司存活寥寥。朱啸虎甚至认为3年内大模型创企最好的结果是卖给大厂,李志飞早在2023年就预测大模型行业将“卷出天际”,商业化艰难。

 

到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大模型依然是最热闹的赛道,没有之一。

 

12月,智谱AI与阶跃星辰相继完成新一轮融资,OpenAI以直播的形式举办了一场长达12天的马拉松式新品发布会。

 

但对从业者肖琳(化名)来说,年底的任何融资事件和新产品发布都已经很难让她眼前一亮,反倒是几个月前的一张网传图片成了她的“年度记忆”。

 

这张图片显示,腾讯、字节、百度、科大讯飞和月之暗面旗下大模型的新增用户留存率,在30天后均会降至1%以下。9月,它一度在社交媒体和从业者交流群中疯传。

 

假,是肖琳对这张图片的第一印象,“图片里的数据没有任何可靠来源”。她不屑于去认真讨论它的可信度。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它的广泛流传,甚至肖琳自己也是传播者之一。有人感叹大模型任重道远,有人预测未来有多少玩家能活下来,也有人批评图片中的大模型不好用。

 

“(这张图)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大的波澜,是契合了大家的情绪。”

 

图片

寒风

2024年,寒风几乎吹进过大模型的每一个角落,连象牙塔里的人们也感受到了气温的降低。

 

张楠楠(化名)是一名人工智能方向的在读硕士。过去两年间,他时刻关注大模型的动态,这个行业的起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毕业后的工作前景。

 

6月,他在与学长学姐的交流中,得知在大模型“六小龙”中已经有公司放弃了预训练。

 

“六小龙”是指月之暗面、MiniMax、零一万物、百川智能、智谱AI和阶跃星辰这六家公司,它们是国内大模型的头部初创公司。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六小龙中有两家停止了预训练。

 

投资机构分析师陈琳(化名)告诉雪豹财经社,“绝对不止两家。”

 

预训练减少,让张楠楠开始担心,未来几年大模型公司的数量会变少、相关岗位的薪资会降低,这可能会波及他未来的就业和薪资。

 

张楠楠的部分担忧已经变为现实。

 

凯文(化名)是一位服务于大厂和“六小龙”的大模型猎头。他发现,从4月起,不管是大厂还是六小龙,招聘需求都在显著减少。今年,他手中大模型岗位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40%。

 

求职者的涨薪诉求也越来越难谈。去年,凯文推荐的候选人,薪资翻倍的多到他记不清。今年,涨薪一倍的候选人只有一位,准确地说,还只是接近翻倍。

 

一家招聘方为频繁跳槽的求职者画了一条红线:五年跳三次。如果候选人的跳槽频率高于这条线,“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与岗位一起收缩的,还有投资人的决心。

 

陈琳在与投资人沟通中发现,原本怀着FOMO(Fear of Missing Out)情绪的投资人,开始担心头部大模型创企估值过高。智谱AI、月之暗面和百川智能等几家公司的估值已经快速上升至约200亿元人民币的门槛。

 

陈琳的感知与知名投资人朱啸虎一致。6月,朱啸虎表示,“去年大模型非常火,今年机构都不敢投大模型。”

 

大洋彼岸,同此凉热。

 

“我们感觉到,华尔街对AI越来越持怀疑态度。”巴克莱银行在9月的一份研报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该行测算,2026年大型科技公司在开发模型上的花费约为600亿美元,但从AI中获得的收入仅约为200亿美元。这400亿美元的差额,几乎是特斯拉去年净利润的2.7倍。

 

技术和产品体验的进步也在放缓。

 

11月,有外媒报道称,OpenAI的下一代旗舰模型(测试代号为Orion)虽然在性能上已经超越了现有模型,但可能不会像前面几代产品那样带来巨大飞跃。

 

消息一出,著名的AI悲观主义者、纽约大学名誉教授Gary Marcus在社交媒体上“庆祝”起了自己的胜利:“伙计们,游戏结束,我赢了。GPT大模型正在进入收益递减期。”

 

图片

暗淡的白月光

2023年2月,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与出门问问CEO李志飞、真格基金合伙人戴雨森和刘元在一家日式餐厅中,探讨了中国大模型的未来。

 

此前4个月,OpenAI在没有任何预热,也未举办发布会的情况下,上线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研发的AI应用程序ChatGPT-3.5,两个月便吸引来一亿月活用户。与之对比,苹果iTunes达到一亿用户用了六年半,微信用了一年零两个月。

 

饭局结束后不久,王慧文发布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宣言:“5000万美元,带资入组,不在意岗位、薪资和title,求组队。”李开复、前京东高级副总裁周伯文、快手前MMU负责人李岩和李志飞等,均投身大模型创业。

 

大厂们也跑步入场。2023年3月,百度率先发布了文心一言大模型。此后,AI公司、互联网公司和智能硬件公司们相继跟进,腾讯、阿里、商汤、快手、美团、京东、阿里、OPPO、理想汽车均发布了自己的大模型。

 

一时间,“做中国的OpenAI”成为行业热词,这点燃了一级市场久违的投资热情。

 

据创业邦旗下科创数据平台“睿兽”数据,去年,机构在大模型层的投资事件为66起,是上一年的投资事件数量的近2.3倍。大厂们自然没有缺席这场资本盛宴。“六小龙”中,阿里与腾讯均投资了5家。

 

“当时在深圳的酒吧,人们要么在讨论美股,要么在讨论大模型。”肖琳回忆去年的情景,她并非一个怀有AGI信仰的人,但身处此种环境,她甚至开始幻想自己会不会成为改变世界的一员。

 

2023年中旬,国内大模型已成“百模大战”之势。可就在此时,先行者的故事戛然而止。

 

投身大模型创业4个月之后,王慧文确诊抑郁症并入院治疗,短期内无法继续领导团队。最终,美团以约20.65亿元的价格,完成了对光年之外的股权收购。

 

光年之外前员工贾晨(化名)还记得,王慧文在创业之初精神状态良好,对公司也很上心,但“公司经营的成本很大,而且技术难题很多”。

 

一个能拿出5000万美元的人,因大模型创业得了抑郁症,这让贾晨萌生了“大模型究竟是不是一门好生意”的疑问。带着这个疑问,他选择更稳妥的探索方式:去大厂。

 

王慧文病退后,行业中开始出现大模型是否终将沦为巨头游戏的讨论。不久后,机构也发出了预警。

 

2023年10月,科技研究和咨询公司CCS Insight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备受关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将在2024年接受考验,这些考验的具体表现为:技术炒作逐渐消退,运行成本不断上升,监管呼声越来越多,投资人不再像之前那样兴奋和乐观。

 

机构的预测,成了肖琳经历的现实。

 

2024年初,肖琳看到公司里来了几位身穿白色长袍的外籍人士,她猜测这便是传言中的“来自中东的投资人”。她希望这笔融资能顺利到账,这样她的工作也会更加稳定。但事与愿违,投资人试用大模型后,因功能不及预期而减少了投资金额。

 

察觉到投资人收紧钱包的不只一家公司。按朱啸虎上述说法,“机构都不敢投大模型。”

 

投资机构分析师陈琳认为,投资人们态度的变化,与大模型应用难以落地不无关系。

 

出门问问CEO李志飞感叹,在国内大模型创业浪潮爆发之初,人们曾非常激进。“但是今天再回过来看,可能有些事情是过于乐观了。”

 

图片

谁能活下来

李志飞认为,自己“可能是中国最早一批关注到GPT-3的人”。他将其视为大模型发展的转折点,让他看到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希望。

 

GPT-3是OpenAI在2020年发布的一款语言模型(Language Models),该模型的参数量达到1750亿,是GPT-2的117倍,GPT-1的1496倍。

 

在李志飞看来,这是一次“暴力美学”的胜利。在此之前,他非常反感这个概念,因为“没有什么深度,研究也没有美感”。

 

“暴力美学”的概念并不难理解,它由先进的算法、海量的训练数据和庞大的参数构成。

 

而这一切,需要以资金为后盾。

 

国盛证券曾测算,GPT-3训练一次的成本约为140万美元。两年后上线的ChatGPT-3.5单次训练成本上升到了460万美元,可以购买一辆博兰基尼Veneno(全球仅有 14 辆)。

 

在金钱的助推下,2023年4月上线的GPT-4参数继续增加至1.8万亿左右。马斯克曾估算,参数量超百万亿的GPT-5仅芯片成本超过7亿美元,高于小鹏汽车在AI领域全年的投入(35亿元)。

 

李志飞认为,国内公司无法效仿OpenAI这种并不追求ROI的“暴力美学”。傅盛也认同这个看法。他在接受采访时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谷歌研究员跟老板说训练一次2000万美元,老板问能不能做成,你说不知道,肯定就很难申请到资源。”

 

但生意还得继续做。

 

目前,国内大模型行业的共识是卷应用,将大规模数据集训练出来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大模型赚到钱。

 

在7月举办的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称,没有应用,光有一个基础模型,不管是开源还是闭源,都一文不值。李开复在11月初的一次分享中表示,当下国内AI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应用“落地为王”的阶段。

 

另一个共识是,目前大模型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

 

多位从业者告诉雪豹财经社,他们认为字节将成为赢家之一。创业公司方面,他们普遍认为目前的“六小龙”将活下来一到两家。

 

百川智能CEO王小川预测,未来国内大模型市场第一梯队或仅有五家,大厂占据主导地位,小型创业公司能存活的寥寥无几。

 

朱啸虎一度认为,5年后将没有独立的大模型公司存在。2024年8月,他又在一次采访中,将这一期限缩短至3年之内,称大模型创企“最好的结果就是卖给大厂”。

 

李志飞早早嗅到了淘汰赛的气息。2023年4月,他便预测大模型行业将“卷出天际”,投身其中的公司大概率与上一代AI公司一样,商业化异常艰难。

 

“一切都是熟悉的配方和味道。”他说。

原文链接:点击前往 >

文章作者: 雪豹财经社

版权申明:文章来源于 雪豹财经社。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扬帆出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扬帆出海官方立场。因本文所引起的纠纷和损失扬帆出海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若转载请联系原文作者。 更多资讯关注扬帆出海官网:https://www.yfchuhai.com/

{{likeNu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前往扬帆出海小程序完成个人认证
认证通过后即可申请入驻
扫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号:yfch24
扫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号:yfch24
APP
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扬帆出海APP
扬帆出海APP
微信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关注扬帆出海
专注服务互联网出海!
出海人
社群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与10万+出海人同行!